服务介绍:
Ⅰ型糖尿病:胰岛β细胞破坏,胰岛素绝对缺乏。链脲佐菌素STZ对一定种属动物的胰岛β细胞有选择性破坏作用,能诱发许多动物产生糖尿病,一般采用大鼠和小鼠制造动物模型
鼠种选择:NOD(non-obesity diabetes)小鼠、BB(Biobreeding)大鼠、LEW-IDDM大鼠
NOD小鼠:一种自发性非肥胖DM小鼠,其发病年龄和发病率有着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,雌鼠发病年龄较雄鼠明显提早,发病率亦远高于雄鼠,NOD小鼠3-5周龄时开始出现胰岛炎,浸润胰岛的淋巴细胞常为CD4+或CD8+淋巴细胞,于13-30周龄时出现明显DM病症。NOD小鼠一般不出现酮症酸中毒,无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,但同样需要胰岛素治疗以维持生存。NOD小鼠伴发DM是遗传、免疫和自由基损伤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NOD小鼠这些特点与T1DM患者相似,是目前应用最多的T1DM动物模型。
BB大鼠:也是常用的T1DM动物模型,大约50%-80%BB鼠可发生DM,雄性与雌性大鼠发病率相当。BB大鼠一般于60-120日龄时发生DM,发病前数天可见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炎。发病的大鼠具有T1DM的典型特征:体重减轻、多饮、多尿、糖尿、酮症酸中毒、高血糖、低胰岛素、胰岛炎、胰岛β细胞减少,需依赖于胰岛素治疗才能生存。BB大鼠另一个特点是其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,易于感染。
LEW-IDDM大鼠:该大鼠在一个MHC单倍型的同源Lewis大鼠群体中自发产生。这些大鼠表现出胰岛素炎,并在大约8-9周时表现出明显的糖尿病。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60%左右,雌雄鼠发病率相同。如果在5-7周龄时使用环磷酰胺处理大鼠则其在16周龄时,DM发病率可增加一倍。与NOD小鼠和BB大鼠相比,LEW-IDDM大鼠没有表现出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,在明显的糖尿病发作后也存活良好,因此可以用于研究糖尿病并发症。
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|
600元/只 |
Ⅰ型糖尿病小鼠模型 |
500元/只 |